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

【爬山趣】天母水管路古道〈一〉──千級石階大挑戰



幾年前,我還住在天母,一日七月盛暑的午後,我和JESSE兩人突發奇想去爬當時剛剛引起社區興趣的『天母水管路古道』,結果我失敗了,爬約三分之一就下山了,原因是:天氣實在太熱了,下山後直罵自己笨,選在這麼熱的天氣爬山

這次再爬『天母水管路古道』,當然半有雪恥的成分,這次我做好了準備,挑選四月初涼爽的天氣,飲水也準備充分,勢必要挑戰千級石階成功,被JESSE笑了好幾年,從次之後看誰來笑誰,哈!哈!

這千級石階真不是蓋的,一路到頂全是石階,毫無平路,奇的是:來到中山北路七段底的天母登山口處,爬山者群聚,似乎毫無畏懼石階路,甚至有一家花園餐廳就開在入口處,經過時,裡投人聲鼎沸,是生意不差,看來這『天母水管路古道』必有其吸引人之處‧‧‧‧‧‧‧

再度挑戰『天母水管路古道』,我已做好心理準備,打算走四十階休息一次,想歸想,剛開始爬就做不到,那三十階好了,還是不行,只好改二十階囉,不用覺得丟臉,因為滿路都是這樣的爬山人,多爬幾次就會有進步,隔周我又去爬一次,就做到三十階一休了;路上我有碰到一位戴耳機爬山的年輕小姐,約莫二十七、八歲左右,一路上去又下來,不用休息,還可以邊走邊哼歌,走得十分輕鬆,她下來時,我還走不到一半呢!可見她是訓練有素啦!

喜歡吃龍眼嗎?看過龍眼樹嗎?『天母水管路古道』沿路有好多龍眼樹,四月初,正值龍眼花盛開,我雖然不敢吃龍眼,第一次看到龍眼花還是興奮莫名,心想龍眼是什麼月份果實成熟呢?到時候再來爬一次水管路,看滿山的龍眼垂掛枝頭,一定很美,記憶中,媽媽都是在七夕和七月半的中元普渡會買龍眼來拜拜,也就是說龍眼的盛產季節可能在七、八月,又是盛暑,看來想一睹龍眼垂掛枝頭的念頭,得再好好盤算盤算

補充資訊台灣古道 、  台北親山步道




↑ 『天母水管路古道』入口處的花園餐廳

『天母水管路古道』下方的細水管,並不是原始的古水管


『天母水管路古道』沿路有好多各種顏色的蝴蝶,是我走過得幾條步道中看到最多的,這是我唯一捕捉到畫面的一隻蝴蝶






龍眼
龍眼,又稱桂圓亞荔枝燕卵,為中國南方水果,多產於兩廣地區。與荔枝香蕉菠蘿同為華南四大珍果。
其樹為大喬木,高5-10米。葉互生,為偶數羽狀複葉,長橢圓形,長6-10厘米,寬2-4厘米,基部傾斜。開白花,成實于初秋。其實累累而墜,外形圓滾,如彈丸卻略小於荔枝,皮青褐色,革質而脆,果肉味甜可吃。去皮則剔透晶瑩偏漿白,隱約可見內里紅黑色果核,極似眼珠,故以「龍眼」名之。
名稱由來
其實龍眼自有記載以來,就被稱為龍眼。其他的名字反而較後出現。
由於龍眼原產嶺南,而嶺南為中原王朝統治,是遲至秦朝的事.所以在先秦文獻中,並沒有有關龍眼的記錄。而西漢開始,就有很多有關龍眼的記載了,如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東觀漢記》、《名醫別錄》、《後漢書》、《三輔黃圖》以及三國時期的《吳普本草》和晉代的《廣志》也都有龍眼樹的記述。
一般認為,龍眼的「龍」字,是由於古代龍眼是皇帝的貢品,為皇帝專用,民間反而鮮有機會嘗之,所以配以「龍」字。而至於龍眼的「眼」字,是由於龍眼去皮後,剔透晶瑩偏漿白,隱約可見內裏紅黑色果核,極似眼珠,故以「眼」名之。龍眼在福建泉州亦有「福眼」,「虎眼」的別名。其實龍眼自有記載以來,就被稱為龍眼。其他的名字反而較後出現。
延伸閱讀龍眼〈維基百科〉

以上二張圖片和以下小四張圖片為龍眼




以上不知是什麼花,覺得好看就拍下來了






上方就是『天母水管路古道』的原始古水管

看到這個涼亭,『天母水管路古道』的石階算是完畢,但可不是終點喔,依照指標往文化大學方向,走到打印亭才算終點,這距離有600公尺,全是平路,走來相當舒服,很多人喜歡水管路,就是因為這段平路,我也是其中之一,天母水管路古道〈二〉會再介紹

依照上方圖片中的指標往『下東勢產業道路』就可以看見一些景觀餐廳,上方是『草山夜未眠餐廳』,下張圖片是『後花園』餐廳,這或許是『天母水管路古道』迷人之處,山上山下都有餐廳,很適合休憩之用,再走到文化大學處,往上沿伸還有菁山路的無數景觀餐廳,走累了,喝杯飲料,休息休息,真舒服


走完石階路,梳洗梳洗,清涼一下,繼續往邊邊的小路巷打印亭出發

『天母水管路古道』簡介
海拔僅300公尺高的水管路步道,因為自日據時代便是「水源重地」和「保安林區」,林相原始豐富,不但沿途可見許多逐水而居的蕨類、姑婆芋等指標性植物,生活其間的植物更高達三百餘種,可見生態環境受到很好的保護。
水管路步道源自於日據時期,為了接引第三水源地的泉水到天母、士林一帶所開闢。行走在沿山壁開鑿的山徑,已不見前段爬坡路上的大水管,其實後段水管就埋在步道底下。1930年代,水管之上陸續鋪設石板和泥土作為保護,水管路就此成形。接近天母地區,因為山勢漸展,水管與步道才「分道揚鑣」。
現在靠山崖的路上見到圳溝,石頭堆砌引導山泉流下的水溝彷彿是昔日藉水管引水的縮影;站在上坡路的水管旁,還可聽到大水管內急速的水流聲。 步道入口的三角埔發電廠是步道的起點,也是水管道的終點,儘管已功成身退,依然見證了這水道的今與昔。 〈台北市政府旅遊網站

交通資訊:1.公車:搭聯營公車220、224、267、535、601、685、中山幹線、紅19各線,坐到     「天母」站,下車後往天母派出所方向,走到中山北路七段底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回程:到「文化大學」公車站,搭260或紅5公車至捷運「劍潭」站,再轉乘捷運回家。
捷運站名:搭淡水線至「芝山」站下車,轉搭聯營公車224、267、601、紅19公車各線到「天母」站,下車後往天母派出所方向,走到中山北路七段底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